你是不是有想过,有时简单的五句话,就能给孩子爱和理解,这看上去简单的话就是孩子的充电桩。
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娇滴滴敏锐的心,爸爸妈妈的话语、态度和语调,都会决定着亲子关系的好坏,也深深地影响着孩子内心对幸福的感受。在日常,常常对孩子说这五句话,可以让孩子的内心一天比一天丰富。
我理解你,我理解你的心情
每一个人都想被理解。 孩子也一样。
“理解”不是对孩子所做事情的理解,而是承认孩子感情和心情的合理性。
在日常,爸爸妈妈总是非常难理解孩子。
孩子发脾气、生气、哭泣时,第一反应总是是遭到谴责。
“别哭,哭,不是个好孩子! ”
“数到三,再哭母亲就不要你了! ”
“人家孩子打针都不哭,就你自己疼吗? ”
这种做法总是会让孩子感觉我们的感受是不应该的,是不对的。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讲,心中的愤怒、羞耻和悲伤没办法消除,行为就会愈加失去控制,很难交流。
光讲道理,不倾诉心情,是非常难教育孩子的。
正确的做法是教孩子:
“我了解你非常伤心。 没关系。 母亲一直和你在一块。 ”
这句话不是惯着孩子。 相反,这种被认同和同意的感觉让孩子了解他感情存在的合理性,它被理解和同意,反而能勉励孩子自已做出积极的改变。
你只有知道孩子,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。
我相信你
有如此一则互联网视频:
母亲从教练那里了解孩子的足球基础不好,但她没如实告诉,反而鼓励了孩子:
“教练说你非常努力,进步非常大。 再努力一点就好了。 ”
男生在练习中又摔倒了,情绪很低落:
“我追不上其他人。 ”
妈妈一边系着孩子的鞋带,一边坚定地对他说:
“没关系。 努力超越前面的人就好了。 ”
有母亲温顺的鼓励,孩子在最后一场比赛中为球队取得了1、。
无条件的爱和信赖,会让孩子变得更好。
心理学中有名的“皮格马里昂效应”。 意思是人在无声无息中会遭到身边人的影响和暗示。
对孩子来讲,最易影响他们的是爸爸妈妈。 当你对孩子维持信赖和鼓励时,孩子会慢慢朝着你期待的样子进步。
假如你相信眼前的事情会朝着好的方向进步,孩子就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做好它。
陶行知老师曾说过。
“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是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。 ”
尽可能相信孩子的能力,相信孩子的判断,相信孩子会愈加好,是孩子心中最有力的精神支撑。
你想要什么,可以自己选择一下
内心独立的孩子,肯定是有自己判断的孩子。
非常难想象从小就由爸爸妈妈决定所有的孩子,长大后能立刻独立考虑。 相反,他遇事时会立马感到困惑。
孩子越小,培养选择能力成效越好。 你可以问孩子的建议,穿什么衣服外出,休息日去什么地方玩,在餐厅点什么菜等。
父母或许会说:
“孩子什么都不了解,让他选不是非常的麻烦吗? ”
请勿小看这类事情。 这类选择不只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考虑能力,更要紧的是孩子自信心的打造。
考虑到孩子的能力,有的信息不可以完全任凭孩子自由选择,但爸爸妈妈可以提供选项和提示,让孩子在适当的范围内考虑自 己的结论。
比如:
“你今天想穿黄裙子还是粉红色? ”
“你想吃甜的吗? 还是吃咸的? ”
“暑假你想去舞蹈班还是游泳班? ”
在这个过程中,最禁忌的是爸爸妈妈在给孩子提供选择的同时予以否定。 比如,假如孩子的选择没达到期望,爸爸妈妈会如此对孩子说。
“这个不好。 你的选择是不对的。 ”
结果,孩子的选择也没被使用。
如此做不只打击了他们考虑和选择的积极性,而且长期以来,孩子会隐藏我们的真实体验,让他们对我们的选择没信心,掌握迎合其他人的想法。
试着相信孩子的判断和选择吧!
即便他选择错误,这个错误也应该在小时候去体验。 孩子将来的生活要面对无数的选择,童年失误的代价反而是最小的。 这种“错误”的教育意义远大于你的口头说教。
从小就能信赖我们的感受,对事情寻求我们的判断和理解,以后在复杂的社会日常,内心也会变得笃定。
你能帮我吗?
一位妈妈曾发朋友圈夸奖孩子:
她扭伤了脚,从医院回家对儿子说。 “我脚受伤,这几天可能需要你来帮助我了。 ”
让人吃惊的是,儿子忽然懂事了,拿着水送药,跑前跑后,就是个活生生的“暖男”。
有时候即便是生病,妈妈也强撑着要为孩子做饭。 结果,不只孩子不领情,更有甚者会讨厌母亲做得晚,饭菜不美味。
这种时候,大家能怪孩子什么都不清楚吗?
不少大人为了孩子而努力变强,不想让孩子为自己分担一点,这几乎是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向你表示爱的机会。
最后大人越全能、越坚强,孩子就越无能、越软弱。
爱也是一种能力,教育中要紧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孩子怎么样去爱其他人。
那样怎么样告诉孩子你需要他的帮忙呢? 第一是创造机会,让孩子关心大家,适合地向孩子求助,让孩子有机会去帮助,体验被需要的感觉。当你对孩子说:
“母亲拿不动,你能帮母亲吗? ”
“母亲忙不过来,你能帮我摘蔬菜吗? ”
“谢谢你的帮忙。 有你真好! ”
孩子看到妈妈也有需要照顾的时候,强烈的责任感会让他们愈加负责。
孩子做得好的话,不要吝啬感谢和表彰。如此会 愈加强化孩子的行动。
孩子喜不喜欢其他人,真的要看爸爸妈妈如何教。
我爱你
中国人习惯含蓄,心里有爱,但未必说的出口。
一家报纸做了一项调查,发现80%的孩子想对爸爸妈妈说“我爱你”但说不出口,爱爸爸妈妈。
孩子极少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,爸爸妈妈也是一样。
伴随孩子的长大,他们不再直接说出对孩子的爱。 在这一点上,父亲们好像更有“矜持”。
纪录片《婴幼儿园》有一个简短的采访,记者问孩子:“你没听过母亲说我爱你吗? ”
孩子茫然地摇了摇头说。
随后,记者问另一个孩子:“你会对家人说我爱你吗? ”。 这孩子有点不好意思, 感觉说我爱你非常恶心”。
“我爱你”被孩子觉得是肉麻、恶心的表现,这来自于大家日常对爱的表达知之甚少。
在爸爸妈妈眼里,坚定的行动比说的更要紧,但其实,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爸爸妈妈对孩子表达爱意是尤为重要的。
孩子遇见困境时,爸爸妈妈可以说:“别担忧,大家爱你。 大家在你背后支持你! ”。
孩子犯错,爸爸妈妈可以说:“我爱你,但我会改正错误。”
假如孩子成功了,爸爸妈妈可以说:“我爱你。 大家为你感到骄傲。 ”
如此才能成为孩子安全感的来源,让孩子在成长中无论遇见多大的困难,都能守住心理防线。
孙瑞雪老师说:
“你可能说不出口,也不习惯说,也无人对你说要如此表达爱。
像如此学习说话,或者假装说话,比不说好。 假装说1000次的话,假装的成分会就会变成自然。 ”
爱就要大声讲出,要让孩子感觉到。
在图画书《猜猜我有多爱你》中,两只兔子睡觉前进行了特别的讨论。 那就是哪个爱哪个。
小兔子用它夸张的动作认真地告诉大兔子:“我好爱你”,但大兔子每一次的答案都能胜过小兔子。
故事的最后,大兔子说:
“我爱你,从这里一直到月亮,再从月亮绕回来。”
发自肺腑的我爱你,感动了不少孩子们。
爱需要表达。 我爱你这句话的分量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。
只有爱,才能培养出真的拥有富足内心的孩子。